图书介绍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
  • 甘中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8005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455页
  • 主题词:信息技术-应用-工业化-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篇3

第1章 工业化理论3

1.1 工业化的内涵与类型3

1.1.1 工业化的内涵3

1.1.2 工业化的类型6

1.2 工业化的阶段划分8

1.3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11

1.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理论12

1.3.2 列宁的工业化理论13

1.3.3 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14

1.4 西方发展经济学工业化理论15

1.4.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5

1.4.2 罗丹的大推动理论16

1.4.3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16

1.4.4 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17

1.4.5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18

1.4.6 梯度转移理论18

1.4.7 反梯度转移理论18

1.5 我国工业化理论的演变19

1.5.1 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之前的理论思想19

1.5.2 新型工业化理论21

第2章 信息化理论25

2.1 信息化的内涵与层次25

2.1.1 信息化的兴起25

2.1.2 信息化的定义26

2.1.3 信息化的内涵27

2.1.4 信息化的外延28

2.1.5 信息化所包含的要素29

2.1.6 信息化的层次30

2.2 信息化与经济增长32

2.2.1 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32

2.2.2 信息技术革命与计算机悖论34

2.2.3 信息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36

2.3 信息化与社会转型38

2.3.1 信息化与社会就业结构和方式39

2.3.2 信息化与社会群体结构40

2.3.3 信息化与社会组织结构41

2.3.4 信息化与社区结构42

2.3.5 信息化与社会观念结构43

第3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45

3.1 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一般分析45

3.1.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主要区别45

3.1.2 不同视角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认识46

3.1.3 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进一步认识47

3.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及发展领域49

3.2.1 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的理解49

3.2.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领域53

3.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理分析55

3.3.1 结构优化和内生增长:融合的经济学基础55

3.3.2 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现依据58

3.3.3 传统产业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核心焦点62

3.4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机制64

3.4.1 企业主导机制64

3.4.2 市场推动机制65

3.4.3 政府引导机制68

第4章 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与趋势73

4.1 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背景73

4.1.1 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73

4.1.2 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77

4.1.3 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产业发展格局80

4.1.4 产业集群化特征进一步凸现83

4.1.5 国际组织作用日益突出84

4.2 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与趋势85

4.2.1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演变趋势85

4.2.2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87

4.2.3 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90

4.2.4 福特制生产方式向柔性生产方式转变92

4.3 信息化与重点行业融合发展的进展94

4.3.1 汽车产业94

4.3.2 机械制造业96

4.3.3 石油化工业99

4.3.4 金融业101

4.3.5 现代物流业103

4.3.6 信息产业105

4.4 主要国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111

第5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美国实践117

5.1 美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背景117

5.1.1 美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大的国家117

5.1.2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19

5.1.3 不断加快的资源环境压力要求转变工业发展模式120

5.1.4 信息技术的持续原始创新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121

5.2 美国信息化与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122

5.2.1 航空工业122

5.2.2 金融业127

5.2.3 商贸业131

5.2.4 物流业137

5.3 美国信息化与产业转型升级142

5.3.1 信息技术应用在产业升级中的发展历程142

5.3.2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143

5.3.3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服务经济的成功转型144

5.3.4 信息技术应用引发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146

5.4 美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经验和启示147

5.4.1 市场竞争机制是推动技术应用的有效动力147

5.4.2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是加快技术扩散的重要力量148

5.4.3 完善的法律政策和发展战略是推动技术应用的重要保障149

5.4.4 技术创新与体制和管理创新相结合151

5.4.5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是促进融合的关键环节151

第6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英国实践153

6.1 英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背景153

6.1.1 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153

6.1.2 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155

6.1.3 战后多次经济危机加剧了英国经济的下滑155

6.1.4 激烈的国际竞争推动了英国产业转型156

6.2 英国信息化与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157

6.2.1 金融业157

6.2.2 石油化工业161

6.3 英国信息化与产业转型升级165

6.3.1 英国信息化与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165

6.3.2 信息化全面实现了英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167

6.3.3 信息化推动了英国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168

6.3.4 信息化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168

6.3.5 信息化推动了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170

6.4 英国信息与工业化融合的动力机制170

6.4.1 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171

6.4.2 政策战略的推动作用171

6.4.3 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172

6.4.4 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172

第7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德国实践175

7.1 德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背景175

7.1.1 德国工业化道路是普鲁士式的政府导向型混合制模式175

7.1.2 战后德国经济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176

7.1.3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促进了产业信息化改造177

7.1.4 德国统一为两化融合创造了稳定的社会基础178

7.2 德国信息化与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179

7.2.1 汽车工业179

7.2.2 机械制造业181

7.2.3 物流业183

7.3 德国信息化与产业转型升级186

7.3.1 国信息化与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186

7.3.2 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了德国制造业的改造升级187

7.3.3 信息技术推动了德国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188

7.4 德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动力机制189

7.4.1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189

7.4.2 人才培养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190

7.4.3 研发投入是德国两化融合的重要推动力191

7.4.4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192

第8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日本实践193

8.1 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历程193

8.2 日本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背景与举措196

8.2.1 日本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背景196

8.2.2 日本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举措198

8.3 日本信息化与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204

8.3.1 汽车:改变世界的创新与革命204

8.3.2 钢铁:日本经济奇迹的支撑力量210

8.3.3 造船:世界造船业的常青树214

8.3.4 农业:发达的流通体系217

8.4 信息化与日本经济奇迹222

8.4.1 实现了制造业的历史性赶超222

8.4.2 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23

8.4.3 形成了以精益生产为代表的先进生产方式224

8.4.4 促进了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建设225

8.5 日本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经验和启示226

8.5.1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是技术应用的坚实保障226

8.5.2 技术的引进和创新能力是加快技术扩散的强大力量227

8.5.3 管理、体制与技术的有效配合是技术应用的助推剂227

第9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韩国实践229

9.1 韩国工业化发展历程229

9.1.1 前工业化时期(17世纪至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230

9.1.2 工业化起步期(1953-1962)230

9.1.3 工业化发展期(1962-1992)231

9.1.4 工业化成熟期(1992年至今)232

9.2 韩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背景与举措233

9.2.1 韩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背景233

9.2.2 韩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举措234

9.3 韩国信息化与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241

9.3.1 汽车:从引进到独立自主的典范241

9.3.2 造船:世界造船业的后来居上者245

9.3.3 钢铁:汉江奇迹的基石248

9.3.4 石油化工:世界石油化工行业的后起之秀251

9.4 信息化与汉江奇迹254

9.4.1 实现了制造业的追赶254

9.4.2 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55

9.4.3 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256

9.4.4 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和结构升级258

9.5 韩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经验和启示260

第10章 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现状与任务265

10.1 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回顾265

10.1.1 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265

10.1.2 我国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差距270

10.2 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与特点273

10.2.1 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与水平273

10.2.2 我国工业化的进展与成就274

10.2.3 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279

10.3 我国工业化面临的问题与主要任务281

10.3.1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281

10.3.2 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285

第11章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总体实践289

11.1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289

11.1.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289

11.1.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迈向信息社会的现实选择290

11.1.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290

11.1.4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291

11.1.5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292

11.2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道路的前期探索293

11.2.1 根据我国工业化任务明确信息化发展战略方针293

11.2.2 围绕我国工业化需求完善信息化组织体系295

11.2.3 结合我国工业化发展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297

11.2.4 组织实施加快工业化发展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及项目300

11.2.5 推进带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试点项目302

11.3 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与成效303

11.3.1 信息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303

11.3.2 信息化有效提升了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306

11.3.3 信息化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转型308

11.3.4 信息产业成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309

11.3.5 工业化成为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314

第12章 我国推进信息化与重点产业融合的前期实践317

12.1 信息化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317

12.1.1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317

12.1.2 信息化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322

12.1.3 信息技术对重点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和提升324

12.2 信息化提升了钢铁工业的整体水平328

12.2.1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328

12.2.2 信息化与钢铁工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330

12.2.3 信息技术对钢铁工业的改造和提升333

12.3 信息化提升了石化工业的竞争力335

12.3.1 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现状335

12.3.2 信息化与石化工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337

12.3.3 信息技术对石化工业的改造和提升339

12.4 信息化开创了金融业发展的新局面340

12.4.1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340

12.4.2 推进信息化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342

12.4.3 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改造和提升345

12.5 信息化创新了物流业的发展模式347

12.5.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347

12.5.2 推进信息化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348

12.5.3 信息技术对物流业的改造和提升351

第13章 信息化与重点区域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前期实践355

13.1 长三角地区355

13.1.1 发展背景356

13.1.2 发展背景356

13.1.2 现状与成效360

13.1.3 举措与经验367

13.2 珠三角地区370

13.2.1 发展背景371

13.2.2 现状与成效374

13.2.3 举措与经验378

13.3 东北地区382

13.3.1 发展背景383

13.3.2 现状与成效387

13.3.3 举措与经验391

13.4 河北省地区393

13.4.1 发展背景394

13.4.2 现状与成效399

13.4.3 举措与经验404

第14章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道路选择411

14.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面临的主要矛盾及问题411

14.1.1 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义认识不足411

14.1.2 信息化对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412

14.1.3 现有制度环境尚不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需要413

14.1.4 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414

14.1.5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415

14.1.6 人才成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瓶颈”416

14.2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把握的基本原则417

14.2.1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充分体现时代特征417

14.2.2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把产业层面的融合作为切入点418

14.2.3 在政府引导下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作用419

14.2.4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必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420

14.2.5 把提高国民信息素质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421

14.3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422

14.3.1 加强信息化与“三农”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422

14.3.2 加强信息化与制造业的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423

14.3.3 加强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425

14.3.4 加强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426

14.3.5 加强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融合,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427

14.3.6 加强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提升城镇发展水平428

14.4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建议429

14.4.1 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宏观指导430

14.4.2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430

14.4.3 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431

14.4.4 优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创新服务环境432

14.4.5 培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市场机制433

14.4.6 造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一代人才队伍4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