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初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初探
  • 刘承峰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80730918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汉语-语法-研究-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初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绪论1

1.1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1

1.2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2

1.3语料来源3

2“数”研究综述4

2.1“数”研究简述4

2.1.1“数词”类别归属——语法事实描写阶段5

2.1.2“数词”用法的归纳和“数”系统的构建7

2.1.3多语言对比研究——类型学、范畴化角度11

2.1.4“数”的文化意义研究29

2.2以往研究中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32

2.2.1有关“数”的语言事实和数系统构建的成熟33

2.2.2“数、量”作为两个范畴没有明确区分36

2.2.3现有“数”理论的缺陷36

3“事件”及单一事件的语言学解读40

3.1引言40

3.2“事件”相关研究40

3.2.1题元研究中的“事件”40

3.2.1.1戴维森主义40

3.2.1.2新戴维森主义42

3.2.1.3题元角色43

3.2.2 Jackendoff概念结构理论中的“事件”44

3.2.3事、事类、事例研究中的“事件”45

3.2.4情状类型研究中的“事件”46

3.2.5本书的“事件”概念47

3.3两个个体构建单一事件48

3.3.1名词“加合”现象48

3.3.2交互动词52

3.4“事件”角度解释55

3.5小结57

4“语用数”58

4.1“语用数”定义58

4.2“语用数”考察的起点:事件60

4.2.1谓词性成分61

4.2.2名词性成分63

4.2.3事件结构64

4.3确定“语用数”的参照点:临界量65

4.3.1“数”、“量”辩证65

4.3.2参照点类型67

4.3.3“语用数”的参照点:临界量69

4.4“语用数”和“语义数”的对比70

4.4.1语义数和语用数等值71

4.4.2语义数和语用数不等值72

4.4.2.1语义分数·语用复数72

4.4.2.2语义单数·语用复数72

4.4.2.3语义复数·语用单数73

4.5小结74

5语用数的种类76

5.1不同层面的语用数分类76

5.1.1不同的“临界量”区分角度:必要数和充分数76

5.1.2参与事件、凸显实体侧面的角度78

5.1.2.1空间分割78

5.1.2.2时间分割80

5.1.2.2.1只涉及实体存在时间82

5.1.2.2.2同时涉及实体存在的时间和该实体被关注的时间84

5.1.2.3功能分割89

5.1.2.4特征分割91

5.2语用数的类别判定92

5.3不同语用数之间的关系93

5.4小结97

6现代汉语总括副词“都”研究98

6.1研究综述98

6.1.1“都”的历时、共时对比研究98

6.1.2句法方面对“都”的研究99

6.1.3语义方面对“都”的研究101

6.1.3.1“都”的“总括”义101

6.1.3.2“都”的不同语义102

6.1.3.3“都”的语义指向103

6.1.4本章研究目标105

6.2“都”的限定对象及其语义指向107

6.2.1“都”的限定对象107

6.2.2“都”的“语义指向”方向110

6.2.3“都”语义下位分类112

6.2.3.1“都”的语义:总括112

6.2.3.2“都”的语义:列举114

6.3疑问代词的不同解读122

6.4“都”多种语义之间的关系125

6.5小结130

7动词重叠式“VV”研究132

7.1引言132

7.2研究综述133

7.2.1动词重叠式形式对比研究133

7.2.2动词重叠式语义研究133

7.2.3动词重叠式范围的界定135

7.2.4动词重叠式语法功能的考察135

7.2.5动词重叠式的性质归属、定位135

7.2.5.1动词重叠式属于词法范畴135

7.2.5.2动词重叠式属于句法范畴136

7.3动词重叠式VV的语义属性136

7.3.1考察范围136

7.3.2基于动词情状类型的语义分析138

7.3.3基于动词重叠参与者的语义分析140

7.3.3.1 VV情状类型分析——认知角度140

7.3.3.2象似性(Iconicity)——心理动因143

7.3.3.3从“语用数”的角度——语言理据150

7.4动词重叠式的性质156

7.5其他语义158

7.5.1量上158

7.5.2情状上159

7.5.2.1动态性159

7.5.2.2尝试159

7.5.3语境义上160

7.6句法功能解释160

7.6.1动词重叠式和数量修饰语的不对称共现160

7.6.1.1动词重叠式不能和动量补语共现160

7.6.1.2动词重叠式对部分带有数量修饰语宾语的排斥161

7.6.2动词重叠式不能和体标记共现163

7.7小结166

附录一167

附录二170

8现代汉语“全量否定”研究175

8.1引言175

8.2从否定的层次角度,确定“最小量”179

8.2.1多值否定179

8.2.1.1一般的向大确定180

8.2.1.2全量否定180

8.2.1.3强调的向大确定181

8.2.1.4不同多值否定类型之间的关系182

8.2.2单值否定185

8.3句法形式186

8.4否定词的作用192

8.5语用推理机制194

8.5.1不同维度的作用强度195

8.5.2语用推理模式196

8.6小结204

9结语205

参考文献212

后记2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