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文献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燕起,高国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ISBN:750132173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5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75页
- 主题词:史籍-文献学-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文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文献1
第二节 历史文献5
第三节 历史文献学7
第四节 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10
第二章 历史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4
第一节 民族文化心理与历史文献学的繁荣14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17
第三节 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21
第三章 时代与历史文献学27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环境27
第二节 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30
第三节 时代治乱与历史文献的聚散34
第四节 学术思想的演变与历史文献学的发展36
第四章 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41
第一节 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41
第二节 历史科学研究与历史文献资料43
第三节 历史文献资料的占有与历史文献学46
第四节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科学的辅助学科53
中编59
第五章 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59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59
第二节 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66
第三节 刘向《别录》与刘歆《七略》70
第四节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74
第五节 郑玄校注群经76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79
第一节 图书四部分类法的确立79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注释和校勘学成就82
第三节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颜师古的《汉书注》86
第四节 唐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90
第五节 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93
第七章 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97
第一节 北宋馆阁校勘的空前发展97
第二节 宋代类书的编纂100
第三节 宋代官修书目与私家书目102
第四节 郑樵的历史文献学理论成就105
第五节 方志体例的确立和方志学的形成107
第六节 两宋历史文献学的其他成就110
第七节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116
第八节 丛书辑印事业的发展118
第九节 《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121
第十节 胡应麟、祁承?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123
第一节 集古代目录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总目》127
第八章 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127
第二节 章学诚的目录学理论体系131
第三节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135
第四节 清代校勘学的繁荣137
第五节 清代版本学的兴盛141
第六节 清代的注经、辨伪成就146
第七节 清代的考史、补志成就149
第八节 清代辑佚学的蓬勃发展153
第九章 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157
第一节 罗振玉、王国维对出土文献的研究157
第二节 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理论160
第三节 胡适倡导整理国故的理论和方法164
第四节 洪业与引得编制169
第五节 张元济的古籍出版事业173
第六节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新考据学177
第七节 陈垣对传统文献学的总结和开拓181
第八节 王重民的目录学成就185
第九节 郭沫若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190
第十节 张舜徽与历史文献学学科的构建193
第十一节 白寿彝与历史文献学的建设198
第十章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现状与前景205
第一节 历史文献学的新成就205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225
下编243
第十一章 目录学243
第一节 图书目录的重要作用243
第二节 图书分类法的演变245
第三节 各类图书目录252
第四节 图书目录的检索263
第一节 版本与版本学266
第十二章 版本学266
第二节 古籍版本发展史268
第三节 古籍版式与装帧制度277
第四节 古籍版本分类282
第五节 古籍版本鉴定288
第十三章 校勘学294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及其源流294
第二节 校勘的必要性296
第三节 校勘方法302
第四节 校勘原则315
第十四章 辨伪学318
第一节 辨伪及其意义318
第二节 伪书出现的原因329
第三节 辨伪方法331
第四节 伪书的价值335
第一节 辑佚与辑佚学337
第十五章 辑佚学337
第二节 辑佚的产生及意义340
第三节 辑佚的发展348
第四节 辑佚的方法354
第十六章 史源学359
第一节 史源学及其方法359
第二节 史源学的功用364
第十七章 传注学379
第一节 传注诸名称379
第二节 传注的源流演变381
第三节 传注的内涵385
第四节 古籍今注方法六则387
第十八章 编纂学392
第一节 编纂体裁392
第二节 编纂义例397
第三节 编纂过程403
第十九章 藏书史409
第一节 藏书的先决条件409
第二节 历代官私藏书概况412
第三节 官府藏书417
第四节 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423
第五节 私人藏书426
第二十章 历史文献学的相关学科与相关文献432
第一节 金石学与各类出土文献432
第二节 历史档案学439
第三节 地方文献444
第四节 少数民族文献448
第五节 宗教学文献450
第六节 医药学文献454
第七节 农学文献456
热门推荐
- 3478543.html
- 2313311.html
- 984801.html
- 190778.html
- 1942077.html
- 318959.html
- 3058810.html
- 2733324.html
- 792211.html
- 7282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9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16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7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66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06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75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24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38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07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