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罪刑辩证及其知识拓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罪刑辩证及其知识拓展
  • 高维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0892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刑罚-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罪刑辩证及其知识拓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法学方法论第一章 法律观论:法律:规范文本与社会情理的统一体——以刑法为例3

第一节 法理学层面——法律规范文本与社会情理的辩证统一3

一、针对问题:法律与情理的实质冲突观3

二、问题分析:法律与情理实质冲突观的几点偏误4

三、基本结论:法律为规范文本与社会情理的统一体6

第二节 刑法学层面——刑法规范文本与社会情理的辩证统一7

一、外国刑法语境:期待可能性理论、正当程序原则和陪审团制度8

二、中国刑法语境:罪刑法定的局限、刑法情节的实质以及许霆案的启示10

第三节 结语——辩证的法律观以及法律思维方法13

第二章 法律思维论:法律思维之共性与个性14

第一节 绪论:学界基本观点与笔者基本思路14

一、学界基本观点评述14

二、笔者的基本思路及基本观点18

第二节 本论:法律思维中的共性与个性及其辩证关联19

一、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辩证关系以及法律思维19

二、法律思维中的共性问题20

三、法律思维中的个性问题22

四、法律思维的基本方法——依理循法23

第三节 正面例论:法律思维的辩证体现26

一、中国古代“礼法合一”中的法律思维27

二、现代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中的法律思维27

三、威尼斯商人案件审判中的法律思维分析31

第四节 反面例论:法律思维的历史教训33

一、商君之憾:规范技术之精湛,社会情理之背离33

二、许霆之险与何鹏之困:法律形式主义之批判35

第五节 结论:法律思维以及法律人的应然德性38

第三章 刑事学科论:刑事学科系统论42

导言42

第一节 梳理展望——刑事学科系统之历史演化论43

一、刑事一体化思想的历史脉络43

二、我国刑事一体化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其评论47

三、刑事一体化思想的发展展望——引入系统论方法的构想51

第二节 范围划定——刑事学科系统之整体范围论53

一、刑事学科系统的“犯罪者—被害者—刑事环境”横向三元范式54

二、刑事学科系统的“刑事事实学—刑事环境学—刑事哲学”的纵向三元范式59

第三节 结构分析——刑事学科系统之结构关系论61

一、刑事事实的三元结构模式62

二、刑事对策的三元结构模式65

三、刑事事实与刑事对策的刑事哲学关系模式70

第四节 学科组合——刑事学科系统之学科分组论75

一、刑事学科群的外部结构76

二、刑事学科群的内部结构77

第五节 运行机制——刑事学科系统之功能机制论86

一、刑事一体化“机制论”的现状及评论87

二、刑事学科系统机制(模型)的构建89

三、我国刑事学科系统机制存在的问题——以“严打”、死刑及重刑主义刑事政策思想为例91

第二编 罪刑辩证论第四章 犯罪构成论:犯罪构成理论结构比较论略97

引言:基本概念与问题缘起97

第一节 外在形态之比较98

一、德日模式的外在形态——三阶层98

二、英美模式的外在形态——双层次98

三、中俄模式的外在形态——四方面98

第二节 逻辑结构之比较99

一、德日模式的逻辑结构——三阶层纵向递进式的抽象思维逻辑99

二、英美模式的逻辑结构——双层次的纵向对合式的动态诉讼逻辑100

三、中俄模式的逻辑结构——依次判定的横向平展式的真实生活逻辑100

第三节 文化特点之比较101

一、德日模式的文化特点——抽象性与精密性101

二、英美模式的文化特点——实践性、简便性与动态性102

三、中俄模式的文化特点——形象性与对称性103

第四节 出罪功能之比较104

一、大体比较104

二、内在理论资源比较105

第五节 我国之理论抉择106

一、四要件理论的价值106

二、四要件理论结构的不完善与可完善性108

结语:注重刑法机制之刑事一体化理论知识形态111

第五章 刑法情节论:我国刑法情节之辩证与实质——兼论刑法价值之二元冲突模式113

第一节 我国刑法情节问题的显著性——刑法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114

一、“情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刑法关键词之一114

二、“情节”是最具价值的刑法关键词之一115

三、“情节”是最为含混的刑法关键词之一——表面形式界说的不足116

第二节 从“情节”之词义考究说起118

一、情节之“情”118

二、情节之“节”119

第三节 我国刑法情节的规范实质——刑事不法行为严重程度的度量指标体系119

一、基本体系定位之辩证——我国刑法情节规范实质的基本厘定119

二、相关理论概念之清理——我国刑法情节规范实质的逻辑 延展121

第四节 我国刑法情节的价值实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二元价值冲突的产物124

一、政治国家价值立场与市民社会价值立场的二元冲突模式及其折中调和125

二、以“北京城管人员被杀案”为例126

三、由此而来的一点延想——刑罚以及法律制裁的政治功能局限130

第六章 刑罚裁量论:刑罚裁量基本理论之辩证131

第一节 刑罚裁量概述131

一、刑罚裁量的概念131

二、刑罚裁量的特征132

三、刑罚裁量的分类133

第二节 刑罚裁量根据134

一、刑罚裁量的事实根据135

二、刑罚裁量的法律依据137

第三节 刑罚裁量标准142

一、刑罚裁量的一般标准142

二、刑罚裁量的度量标准体系:我国刑法情节143

第四节 刑罚裁量方法149

一、刑罚裁量方法的主要观念149

二、刑罚裁量方法抉择的根据与思路151

三、刑罚裁量方法的科学合理化——经验主导与程序保障155

第五节 刑罚裁量制度157

一、个罪刑罚裁量制度157

二、数罪刑罚裁量制度——数罪并罚制度163

三、刑罚执行裁量制度172

第七章 期待可能性理论:期待可能性理论之辩证、实质和语境174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历史由来与名实辩证174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名”的产生174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实”的存在——古今中外刑法史上的相关理念或制度176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西方语境与实质辩证177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德日刑法语境:“超法规”例外与体系性地位问题178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内在实质精神179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之英美刑法语境:缘何不成其为问题182

第三节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与博弈机制185

一、判断标准——横向静态抽象185

二、博弈机制——纵向动态辩证187

第四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语境与理论借鉴188

一、期待可能性与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188

二、期待可能性与刑法情节190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刑法意义191

第三编 刑事被害论第八章 学科发展论:犯罪中心主义与被害人学的产生与发展195

第一节 犯罪中心主义的基本现状及评价195

一、犯罪中心主义的基本特征195

二、对犯罪中心主义的基本评价197

第二节 犯罪中心主义的历史由来198

一、上古先民时期或原始社会时期199

二、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199

三、人类社会的近现代时期201

第三节 历史性反思以及被害人学(Victimology)的产生202

一、有关的历史因缘203

二、被害人学的诞生204

三、初期的理论概况205

第四节 反思的扩展及被害人学的发展206

一、被害人学的理论发展206

二、被害人学的实践发展207

三、被害人学的空间发展——国际化和全球化208

四、从“被害人学”到“被害学”209

第九章 学科地位论:被害人学与犯罪学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索212

第一节 被害人学的产生及其学科定位的宿疑212

一、犯罪中心主义的反思以及被害人学的产生212

二、被害人学与犯罪学之间关系的学界争议——一个理论宿疑214

三、“盲人摸象”的启示以及笔者的基本观念216

第二节 被害人学与犯罪学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辩证217

一、产生阶段——犯罪被害人学——犯罪学的分支学科217

二、发展阶段——被害者学——犯罪学的交叉学科218

三、成熟阶段——被害学阶段——犯罪学的对应、独立学科220

第三节 被害学与犯罪学之间关系的整体宏观辩证及其学科整合展望——刑事社会(事实)学222

第十章 被害过错论:刑法中的被害者过错制度225

第一节 被害者过错的基本概念226

第二节 刑法中的被害者过错制度现状228

第三节 具体被害者过错与加害者刑事责任230

第四节 抽象被害者过错与加害者刑事责任234

第五节 刑法及相关立法的完善236

第十一章 被害同意论:应权利人同意之行为——被害人同意理论的重构238

第一节 关于被害人同意概念的疑问——权利人同意的概念239

一、被害人同意概念的不严谨239

二、“被害人”实为受益人的情况239

三、被害人同意的概念和“权利人同意”的概念240

第二节 关于被害人同意理论基本视角的疑问——权利人同意及应权利人同意之行为的辩证视角241

一、应当从同意人以及行为人的双向视角来看待有关的理论问题241

二、“应权利人同意之行为”才是有关理论问题的落脚点241

第三节 关于生命及重大健康权不可承诺性的疑问——权利人对属于自己的个人法益皆有权承诺242

一、关于安乐死的问题242

二、权利人有权承诺(同意)其权利——生命权和重大健康权也不应例外242

三、生命和重大健康权的不可承诺性认识偏差的缘由243

第四节 关于被害人同意构成要件理论的疑问——应权利人同意之行为构成要件理论243

一、权利人同意244

二、心意相应246

三、行为相当248

第十二章 被害补偿论:刑事被害补偿制度新论249

第一节 刑事被害补偿制度的理论根据问题250

第二节 刑事被害补偿制度设立的现实条件(资金来源)问题253

第三节 刑事被害补偿范围的限制问题255

第四节 刑事被害补偿责任要件257

第五节 刑事被害补偿之追偿权问题259

第四编 刑事政策论第十三章 本能与犯罪:弗洛伊德本能论的犯罪学思考——兼论其哲学评价与刑事政策理念263

第一节 本能论的基本理论构架264

一、本能的概念264

二、本能的分类265

第二节 对弗洛伊德本能论的几点哲学评价266

第三节 弗洛伊德本能论之犯罪学思考268

一、人的本能与社会文明的冲突现实——犯罪根源问题269

二、人类本能与社会文明冲突的调和理想——关于犯罪防治问题271

三、我的基于弗洛伊德本能论的一种犯罪观以及刑事政策基本理念274

第十四章 政策和谐论:刑事政策的和谐化——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刑事政策改革思路277

第一节 和谐社会与刑事政策278

第二节 我国现行刑事政策的基本情状以及改革基本思路的探寻279

一、基本情状279

二、基本思路280

第三节 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刑事政策改革基本理念——刑事政策的和谐化282

一、刑事政策基本目标扩展化、深入化282

二、刑事政策基本手段多元化、完整化、体系化、和谐化282

三、刑事政策的伦理道德(民意)基础问题284

第十五章 司法建议论:我国刑事司法建议制度的完善286

第一节 我国刑事司法建议制度的实践现状286

一、大体状况286

二、主要问题287

三、根本原因289

第二节 刑事司法建议制度的理论根基290

一、刑事三元结构论的基本理念290

二、我国刑事司法对策基本格局的缺憾291

三、有关对策的内在矛盾性以及刑事司法建议的适用性293

第三节 刑事司法建议制度的功能及法律价值295

一、理性引导的功能及法律价值295

二、深化办案的功能及法律价值296

三、促进矫正的功能及法律价值296

四、惩罚提示的功能及法律价值297

五、被害预防的功能及法律价值297

六、处置建议的功能及法律价值297

七、信息传递的功能及法律价值297

第四节 刑事司法建议制度的完善——全面化、系统化的法律规制298

一、刑事司法建议主体的完善298

二、刑事司法建议对象的完善299

三、刑事司法建议目的的完善299

四、刑事司法建议层次的完善300

五、刑事司法建议文书内容的完善与规范300

六、刑事司法建议程序及运行机制的完善301

第五编 少年司法论第十六章 审判机构论:美国少年审判机构现状概览——兼谈我国当前少年审判机构改革305

第一节 当前美国少年审判机构的概貌勾勒306

一、名称与通称306

二、类型及隶属306

三、数量与规模307

四、理论与信息308

五、受案与数量309

第二节 当前美国少年审判机构的几个样本310

一、伊利诺斯州库克郡少年审判机构体系311

二、加州康特拉科斯塔郡少年审判机构体系313

三、田纳西州少年审判机构体系315

四、纽约州纽约市的少年案件审判机构——家庭法院318

第三节 参考美国经验,谈我国当前少年审判机构改革及其相关问题319

一、从机构升级说起——我国独立建制少年法院或家事法院的必要性319

二、有法可依——制定少年案件处理法,综合规制少年司法的组织、实体与程序320

三、理论先导,信息支撑322

四、以人为本——专业队伍与职业社团建设323

五、后勤保障——经济基础必不可少325

第十七章 政策理念论:宽罚严管的少年刑事政策理念326

第一节 宽罚严管的少年刑事政策理念的提出326

第二节 宽罚严管少年刑事政策理念的内涵327

一、总体宽宥的少年刑事政策理念327

二、严管理念的体现329

第三节 宽罚严管理念的制度设计330

一、实体制度330

二、程序制度331

第十八章 人格调查论:少年司法社会人格调查报告制度论纲332

第一节 社会人格调查报告制度之于少年司法的根本价值333

一、少年司法的基本原理333

二、社会人格调查报告制度的价值定位——贯穿少年司法始终的一项根本制度340

第二节 社会人格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341

一、纵向维度之成长历程342

二、横向维度之社会环境因素342

三、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343

四、社会人格的分析评估——个别化、综合性343

第三节 社会人格调查报告的程序规则344

一、社会人格调查报告的主体问题344

二、社会人格调查报告的分工及方法347

三、外地少年社会人格调查报告的程序问题348

四、社会人格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问题349

第四节 社会人格调查报告的司法适用价值352

一、在定罪、量刑中的一般性的司法适用价值352

二、在少年案件教育程序中的司法适用价值353

三、在少年案件个别化处遇裁量中的司法适用价值354

四、在少年案件裁判执行中的司法适用价值354

第五节 结语355

热门推荐